Popular Posts
-
http://en.wikipedia.org/wiki/Avalokitesvara Avalokiteśvara ( Sanskrit : अवलोकितेश्वर lit. "Lord who looks down") is a bodhisa...
-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0/0701/22/1718660_36351156.shtml 《道德经》 《老子》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恒无欲,以观其妙;恒有欲,以观...
-
Namas triya-dhvikānām sarva tathāgatānām. Oṃ, bhuvi bhavana vare vācāle vācāṭai. Curu curu, dhara dhara, sarva tathāga...
Thursday, April 28, 2011
Wednesday, April 27, 2011
Tuesday, April 26, 2011
Monday, April 25, 2011
Friday, April 22, 2011
Monday, April 18, 2011
Monday, April 11, 2011
Sunday, April 3, 2011
Saturday, April 2, 2011
太公六韬
太公六韬-文韬 (2009-04-25 16:46:57)转载
标签: 杂谈 分类: 古典精选
《六韬》,又称《太公六韬》或《太公兵法》,是中国古代著名兵书。《隋书.经籍志》注云:“周文王师姜望撰。”姜望,又称吕望,字子牙(一说字尚),俗称姜太公、姜子牙,为西周开国功臣、齐国始祖。历史上,对于《六韬》的作者、成书年代及书的真伪争议颇多。宋代以来,基本否定该书为吕望所作,认为是汉以后人伪托。 1972年山东省临沂县银雀山西汉墓出土了一大批竹简,其中有《六韬》残简54枚,说明《六韬》在西汉前已流传于世,而非汉以后人伪托。当今学者大多认定《六韬》成书于战国时期。其理由是:《六韬》文辞浅近,与商周文字风格相去甚远,而与战国时期的《吴子》、《孙膑兵法》等相近。书中涉及骑兵作战的篇章很多,而骑兵诞生,是在战国赵武灵王实行“胡服骑射”之后。书中提到的一系列铁兵器,都是在战国时期才出现。另外,阴阳五行学说的形成也是战国时期的事。《六韬》成书于战国,当然就不是吕望所作,而是战国时人托其名撰成。
《六韬》通过周文王、武王与吕望对话的形式,论述治国、治军和指导战争的理论、原则,是一部具有重要价值的兵书,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受到历代兵家名将的重视,司马迁《史记.齐太公世家》称:“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阴权。皆宗太公为本谋。”北宋神宗元丰年间,《六韬》被列为《武经七书》之一,为武学必读之书。《六韬》在国外也有深远影响,16世纪传入日本,18世纪传入欧洲,现今已翻译成日、法、朝、越、英、俄等多种文字。
现存《六韬》共6卷60篇,近2万字。版本约有20多种,重要版本有银雀山竹简本、唐代敦煌写本、唐代魏徵编《群书治要本》、《武经七书》本、《四库全书》本等。本电子版以《续古逸丛书》影宋《五经七书》为底本,对底本上明显的错、衍、脱、误之处,则参照银雀山竹简本、敦煌写本、《五经七书讲义》、《五经七书汇解》、《五经七书直解》等进行校改,底本错讹用( )表示,校正的文字用[ ]表示。假借字和古体字一般随文用现代字替代,未替代的在注释中注明。
卷一 文韬
文师
文王将田【田,通“畋”,打猎】,史编布卜曰:“田于渭阳,将大得焉。非龙非螭,非虎非罴【pi二声 罴,熊的学名】,兆得公侯,天遗汝师,以之佐昌,施及三王。”文王曰:“兆致是乎?”史编曰:“编之太祖史畴,为禹占,得皋陶【gāo yáo是舜帝和夏朝初期的一位贤臣】,兆比于此。”
文王乃斋三日,乘田车,驾田马,田于渭阳,卒见太公坐茅以渔。
文王劳而问之曰:“子乐渔耶?”
太公曰:“君子乐得其志;小人乐得其事。今吾渔,甚有似也。”
文王曰:“何谓其有似也?”
太公曰:“钓有三权:禄等以权,死等以权,官等以权。夫钓以求得也,其情深,可以观大矣。”
文王曰:“愿闻其情。”
太公曰:“源深而水流,水流而鱼生之,情也。根深而木长,木长而实生之,情也。君子情同而亲合,亲合而事生之,情也。言语应对者,情之饰也。至情者,事之极也。今臣言至情不讳,君其恶之乎?”
文王曰:“惟仁人能受直谏,不恶至情。何为其然?”
太公曰:“缗【mín绳子 古代的计量单位这里指钓鱼绳】微饵明,小鱼食之;缗调饵香,中鱼食之;缗隆饵丰,大鱼食之。夫鱼食其饵乃牵其缗,人食其禄乃服其君。故以饵取鱼,鱼可杀;以禄取人,人可竭;以家取国,国可拔;以国取天下,天下可毕【毕:古时田猎用的网,此处意为取得】。呜呼!曼曼绵绵,其聚必散;嘿嘿昧昧【嘿嘿,同“默默”,寂然无声。昧昧,纯厚晦,不显露于外。】,其光必远。微哉!圣人之德,诱乎独见。乐哉!圣人之虑,各归其次,而立敛焉。”
文王曰:“立敛若何,而天下归之?”
太公曰:“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同天下之利者则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则失天下。天有时,地有财,能与人共之者,仁也。仁之所在,天下归之。免人之死,解人之难,救人之患,济人之急者,德也。德之所在,天下归之。与人同忧同乐,同好同恶,义也。义之所在,天下赴之。凡人恶死而乐生,好德而归利,能生利者,道也。道之所在,天下归之。”
文王再拜曰:“允【允:诚然,信然】哉!敢不受天之诏命乎!”
乃载与俱归,立为师。
盈虚
文王问太公曰:“天下熙熙【纷扰杂乱的样子】,一盈一虚,一治一乱,所以然者何也?其君贤不肖不等乎?其天时变化自然乎?”
太公曰:“君不肖,则国危而民乱;君贤圣,则国安而民治。祸福在君,不在天时。”
文王曰:“古之圣贤,可得闻乎?”
太公曰:“昔者帝尧之王天下,上世所谓贤君也。”
文王曰:“其治如何?”
太公曰:“帝尧王天下之时,金银珠玉不饰,锦绣文绮不衣,奇怪珍异不视,玩好之器不宝,淫佚之乐不听,宫垣屋室不垩【垩è:可供粉刷用的白土。此处意为粉刷】,甍桷椽楹【甍(méng ):屋脊。桷(jué),横排在屋梁上的方形木条。椽,椽子。楹,厅堂前部的大柱子】不斲【zhuó,古同‘斫’】,茅茨遍庭不剪。鹿裘御寒,布衣掩形,粝粱之饭,藜藿【藜藿(huò):野生粗劣的菜蔬】之羹。不以役作之故,害民耕织之时,削心约志,从事乎无为。吏忠正奉法者尊其位,廉洁爱人者厚其禄。民有孝慈者爱敬之,尽力农桑者慰勉之。旌别淑德,表其门闾【闾lǘ:里巷的大门】。平心正节,以法度禁邪伪。所憎者有功必赏,所爱者有罪必罚。存养天下鳏寡孤独,赈赡祸亡之家。其自奉也甚薄,其赋役也甚寡。故万民富乐而无饥寒之色,百姓戴其君如日月,亲其君如父母。”
文王曰:“大哉!贤君之德矣。”
国务
文王问太公曰:“愿闻为国之大务。欲使主尊人安,为之奈何?”
太公曰:“爱民而已。”
文王曰:“爱民奈何?”
太公曰:“利而勿害,成而勿败,生而勿杀,与而勿夺,乐而勿苦,喜而勿怒。”
文王曰:“敢请释其故。”
太公曰:“民不失务则利之,农不失时则成之,省刑罚则生之,薄赋敛【敛:征收赋税】则与之,俭宫室台榭则乐之,吏清不苛扰则喜之,民失其务则害之,农失其时则败之,无罪而罚则杀之,重赋敛则夺之,多营宫室台榭以疲民力则苦之,吏浊苛扰则怒之。故善为国者,驭民如父母之爱子,如兄之爱弟,见其饥寒则为之忧,见其劳苦则为之悲,赏罚如加于身,赋敛如取于己,此爱民之道也。”
大礼
文王问太公曰:“君臣之礼如何?”
太公曰:“为上唯临【居高临下。引申为洞察下情】,为下唯沉【沉:深沉隐伏。引申为谦恭驯服】。临而无远【意为疏远民众】,沉而无隐【隐匿私情,不尽忠诚】。为上唯周,为下唯定。周则【周:周遍,普遍,意指普施恩德;则:意为效法】天也,定则地也。或天或地,大礼乃成。”
文王曰:“主位如何?”
太公曰:“安徐而静,柔节先定。善与而不争,虚心平志,待物以正。”
文王曰:“主听如何?”
太公曰:“勿妄而许,勿逆而拒。许之则失守,拒之则闭塞。高山仰之,不可极也。深渊度之,不可测也。神明之德,正静其极。”
文王曰:“主明如何?”
太公曰:“目贵明,耳贵聪,心贵智。以天下之目视,则无不见也。以天下之耳听,则无不闻也。以天下之心虑,则无不知也。辐辏【辐条内端集中于轴头。辏,同“凑”,会合,聚合】并进,则明不蔽矣。”
明传
文王寝疾,召太公望,太子发【姬发,武王】在侧。曰:“呜呼!天将弃予。周之社稷,将以属汝。今予欲师至道之言,以明传之子孙。”
太公曰:“王何所问?”
文王曰:“先圣之道,其所止,其所起,可得闻乎?”
太公曰:“见善而怠,时至而疑,知非而处,此三者,道之所止也。柔而静,恭而敬,强而弱,忍而刚,此四者,道之所起也。故义胜欲则昌,欲胜义则亡;敬胜怠【敬:不怠惰。怠:懈怠】则吉,怠胜敬则灭。”
六守
文王问太公曰:“君国主民者,其所以失者何也?”
太公曰:“不慎所与也。人君有六守【守,遵守,奉行】、三宝。”
文王曰:“六守何也?”
太公曰:“一曰仁,二曰义,三曰忠,四曰信,五曰勇,六曰谋,是谓六守。”
文王曰:“慎择六守者何?”
太公曰:“富之,而观其无犯。贵之,而观其无骄。付之,而观其无专。使之,而观其无隐。危之,而观其无恐。事之,而观其无穷。富之而不犯者,仁也。贵之而不骄者,义也。付之而不专者,忠也。使之而不隐者,信也。危之而不恐者,勇也。事之而不穷者,谋也。人君无以三宝借人,借人则君失其威。”
文王曰:“敢问三宝。”
太公曰:“大【重视、发展】农、大工、大商,谓之三宝。农一其乡,则谷足。工一其乡,则器足。商一其乡,则货足。三宝各安其处,民乃不虑。无乱其乡,无乱其族。臣无富于君,都无大于国。六守长则君昌,三宝完则国安。”
守土
文王问太公曰:“守土奈何?”
太公曰:“无疏其亲,无怠其众,抚其左右,御其四旁。无借人国柄,借人国柄,则失其权。无掘壑而附丘【引申为不要损下而益上】,无舍本而治末。日中必彗【曝晒】,操刀必割,执斧必伐。日中不彗,是谓失时。操刀不割,失利之期。执斧不伐,贼人将来。涓涓不塞,将为江河。荧荧不救,炎炎奈何。两叶【草木萌芽时的两片嫩叶】不去,将为斧柯。是故人君必从事于富,不富无以为仁,不施无以合亲。疏其亲则害,失其众则败。无借人利器,借人利器,则为人所害而不终于世。”
文王曰:“何谓仁义?”
太公曰:“敬其众,合其亲。敬其众则和,合其亲则喜,是谓仁义之纪。无使人夺汝威,因其明,顺其常。顺者,任之以德;逆者,绝之以力。敬之勿疑,天下和服。”
守国
文王问太公曰:“守国奈何?”
太公曰:“斋,将语君天地之经【常道,通理,一般规律】,四时所生,仁圣之道,民机之情。”
王即斋七日,北面再拜而问之。
太公曰:“天生四时,地生万物。天下有民,仁圣牧【治理,管理】之。故春道生,万物荣;夏道长,万物成;秋道敛,万物盈;冬道藏,万物寻【《武经七书直解》作“静”;隐藏不动的意思】。盈则藏,藏则复起,莫知所终,莫知所始。圣人配之,以为天地经纪。故天下治,仁圣藏;天下乱,仁圣昌。至道其然也。
仁圣之在天地间也,其宝固大矣。因其常而视之,则民安。夫民动而为机,机动而得失争矣。故发之以其阴【发,蕴育,发展。阴,暗中,秘密】,会之以其阳【会,际会、时机。阳,光明正大】,为之先倡,天下和之。极反其常,莫进而争,莫退而让。守国如此,与天下同光。”
上贤
文王问太公曰:“王人者,何上何下?何取何去?何禁何止?”
太公曰:“王人者,上贤,下不肖。取诚信,去诈伪。禁暴乱,止奢侈。故王人者有六贼、七害。”
文王曰:“愿闻其道。”
太公曰:“夫六贼者,
一曰臣有大作宫室池榭,游观倡乐者,伤王之德。
二曰民有不事农桑,任气【负气,任性,意气用事】游侠,犯历法禁,不从吏教者,伤王之化。
三曰臣有结朋党,蔽贤智,障主明者,伤王之权。
四曰士有抗志高节【高傲心志,标榜节操】,以为气势,外交诸侯,不重其主者,伤王之威。
五曰臣有轻爵位,贱有司,羞为上犯难者,伤功臣之劳。
六曰强宗侵夺,凌侮贫弱者,伤庶人之业。
七害者,
一曰无智略权谋,而以重赏尊爵之故,强勇轻战,侥幸于外【外,战场】,王者慎勿使为将。
二曰有名无实,出入异言,掩善扬恶,进退为巧,王者慎勿与谋。
三曰朴其身躬,恶其衣服,语无为以求名,言无欲以求利,此伪人也,王者慎勿近。
四曰奇其冠带,伟其衣服,博闻辩辞,虚论高议,以为容美,穷居静处,而诽时俗,此奸人也,王者慎勿宠
五曰谗佞苟得,以求官爵,果敢轻死,以贪禄秩,不图大事,得利而动,以高谈虚论悦于人主,王者慎勿使。
六曰为雕文刻镂,技巧华饰,而伤农事,王[者]必禁之。
七曰伪方异伎【伎,同技,指医卜星相与养生炼丹之类的技术】巫蛊左道,不祥之言,幻惑良民。
王者必止之。
故民不尽力,非吾民也。士不诚信,非吾士也。臣不忠谏,非吾臣也。吏不平洁爱人,非吾吏也,相不能富国强兵,调和阴阳,以安万乘之主,正群臣,定名实,明赏罚,乐万民,非吾相也。
夫王者之道,如龙首,高居而远望,深视而审听。示其形,隐其情。若天之高,不可极也。若渊之深,不可测也。故可怒而不怒,奸臣乃作;可杀而不杀,大贼乃发;兵势不行,敌国乃强。”
文王曰:“善哉!”
举贤
文王问太公曰:“君务举贤,而不能获其功,世乱愈甚,以至危亡者,何也?”
太公曰:“举贤而不用,是有举贤之名,而无用贤之实也。”
文王曰:“其失安在?”
太公曰:“其失在君好用世俗之所誉,而不得真贤也。”
文王曰:“何如?”
太公曰:“君以世俗之所誉者为贤,以世俗之所毁者为不肖,则多党者进,少党者退。若是则群邪比周【比周:串通勾结,结党营私】而蔽贤,忠臣死于无罪,奸臣以虚誉取爵位。是以世乱愈甚,则国不免于危亡。”
文王曰:“举贤奈何?”
太公曰:“将相分职,而各以官名举人,按名督实。选才考能,令实当其名,名当其实,则得举贤之道也。”
赏罚
文王问太公曰:“赏所以存劝,罚所以示惩。吾欲赏一以劝百,罚一以惩众,为之奈何?”
太公曰:“凡用赏者贵信,用罚者贵必。赏信罚必于耳目之所闻见,则不闻见者莫不阴化【暗中变化,潜移默化】矣。夫诚,畅于天地,通于神明,而况于人乎?”
兵道
武王问太公曰:“兵道何如?”
太公曰:“凡兵之道,莫过于一【事权专一,指挥统一的意思】。一者,能独往独来。黄帝曰:‘一者,阶于道【阶,阶梯,指逐步通向。道,规律,道理】,几于神【几,接近。神,神妙莫测】。’用之在于机,显之在于势,成之在于君。故圣王号兵为凶器,不得已而用之。今商王知存而不知亡,知乐而不知殃。夫存者非存,在于虑亡;乐者非乐,在于虑殃。今王已虑其源,岂忧其流乎?”
武王问曰:“两军相遇,彼不可来,此不可往,各设固备,未敢先发。我欲袭之,不得其利,为之奈何?”
太公曰:“外乱而内整,示饥而实饱,内精而外钝。一合一离,一聚一散。阴其谋,密其机,高其垒,伏其锐士,寂若无声,敌不知我所备。欲其西,袭其东。”
武王曰:“敌知我情,通我谋,为之奈何?”
太公曰:“兵胜之术,密察敌人之机而速乘其利,复疾击其不意。”
标签: 杂谈 分类: 古典精选
《六韬》,又称《太公六韬》或《太公兵法》,是中国古代著名兵书。《隋书.经籍志》注云:“周文王师姜望撰。”姜望,又称吕望,字子牙(一说字尚),俗称姜太公、姜子牙,为西周开国功臣、齐国始祖。历史上,对于《六韬》的作者、成书年代及书的真伪争议颇多。宋代以来,基本否定该书为吕望所作,认为是汉以后人伪托。 1972年山东省临沂县银雀山西汉墓出土了一大批竹简,其中有《六韬》残简54枚,说明《六韬》在西汉前已流传于世,而非汉以后人伪托。当今学者大多认定《六韬》成书于战国时期。其理由是:《六韬》文辞浅近,与商周文字风格相去甚远,而与战国时期的《吴子》、《孙膑兵法》等相近。书中涉及骑兵作战的篇章很多,而骑兵诞生,是在战国赵武灵王实行“胡服骑射”之后。书中提到的一系列铁兵器,都是在战国时期才出现。另外,阴阳五行学说的形成也是战国时期的事。《六韬》成书于战国,当然就不是吕望所作,而是战国时人托其名撰成。
《六韬》通过周文王、武王与吕望对话的形式,论述治国、治军和指导战争的理论、原则,是一部具有重要价值的兵书,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受到历代兵家名将的重视,司马迁《史记.齐太公世家》称:“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阴权。皆宗太公为本谋。”北宋神宗元丰年间,《六韬》被列为《武经七书》之一,为武学必读之书。《六韬》在国外也有深远影响,16世纪传入日本,18世纪传入欧洲,现今已翻译成日、法、朝、越、英、俄等多种文字。
现存《六韬》共6卷60篇,近2万字。版本约有20多种,重要版本有银雀山竹简本、唐代敦煌写本、唐代魏徵编《群书治要本》、《武经七书》本、《四库全书》本等。本电子版以《续古逸丛书》影宋《五经七书》为底本,对底本上明显的错、衍、脱、误之处,则参照银雀山竹简本、敦煌写本、《五经七书讲义》、《五经七书汇解》、《五经七书直解》等进行校改,底本错讹用( )表示,校正的文字用[ ]表示。假借字和古体字一般随文用现代字替代,未替代的在注释中注明。
卷一 文韬
文师
文王将田【田,通“畋”,打猎】,史编布卜曰:“田于渭阳,将大得焉。非龙非螭,非虎非罴【pi二声 罴,熊的学名】,兆得公侯,天遗汝师,以之佐昌,施及三王。”文王曰:“兆致是乎?”史编曰:“编之太祖史畴,为禹占,得皋陶【gāo yáo是舜帝和夏朝初期的一位贤臣】,兆比于此。”
文王乃斋三日,乘田车,驾田马,田于渭阳,卒见太公坐茅以渔。
文王劳而问之曰:“子乐渔耶?”
太公曰:“君子乐得其志;小人乐得其事。今吾渔,甚有似也。”
文王曰:“何谓其有似也?”
太公曰:“钓有三权:禄等以权,死等以权,官等以权。夫钓以求得也,其情深,可以观大矣。”
文王曰:“愿闻其情。”
太公曰:“源深而水流,水流而鱼生之,情也。根深而木长,木长而实生之,情也。君子情同而亲合,亲合而事生之,情也。言语应对者,情之饰也。至情者,事之极也。今臣言至情不讳,君其恶之乎?”
文王曰:“惟仁人能受直谏,不恶至情。何为其然?”
太公曰:“缗【mín绳子 古代的计量单位这里指钓鱼绳】微饵明,小鱼食之;缗调饵香,中鱼食之;缗隆饵丰,大鱼食之。夫鱼食其饵乃牵其缗,人食其禄乃服其君。故以饵取鱼,鱼可杀;以禄取人,人可竭;以家取国,国可拔;以国取天下,天下可毕【毕:古时田猎用的网,此处意为取得】。呜呼!曼曼绵绵,其聚必散;嘿嘿昧昧【嘿嘿,同“默默”,寂然无声。昧昧,纯厚晦,不显露于外。】,其光必远。微哉!圣人之德,诱乎独见。乐哉!圣人之虑,各归其次,而立敛焉。”
文王曰:“立敛若何,而天下归之?”
太公曰:“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同天下之利者则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则失天下。天有时,地有财,能与人共之者,仁也。仁之所在,天下归之。免人之死,解人之难,救人之患,济人之急者,德也。德之所在,天下归之。与人同忧同乐,同好同恶,义也。义之所在,天下赴之。凡人恶死而乐生,好德而归利,能生利者,道也。道之所在,天下归之。”
文王再拜曰:“允【允:诚然,信然】哉!敢不受天之诏命乎!”
乃载与俱归,立为师。
盈虚
文王问太公曰:“天下熙熙【纷扰杂乱的样子】,一盈一虚,一治一乱,所以然者何也?其君贤不肖不等乎?其天时变化自然乎?”
太公曰:“君不肖,则国危而民乱;君贤圣,则国安而民治。祸福在君,不在天时。”
文王曰:“古之圣贤,可得闻乎?”
太公曰:“昔者帝尧之王天下,上世所谓贤君也。”
文王曰:“其治如何?”
太公曰:“帝尧王天下之时,金银珠玉不饰,锦绣文绮不衣,奇怪珍异不视,玩好之器不宝,淫佚之乐不听,宫垣屋室不垩【垩è:可供粉刷用的白土。此处意为粉刷】,甍桷椽楹【甍(méng ):屋脊。桷(jué),横排在屋梁上的方形木条。椽,椽子。楹,厅堂前部的大柱子】不斲【zhuó,古同‘斫’】,茅茨遍庭不剪。鹿裘御寒,布衣掩形,粝粱之饭,藜藿【藜藿(huò):野生粗劣的菜蔬】之羹。不以役作之故,害民耕织之时,削心约志,从事乎无为。吏忠正奉法者尊其位,廉洁爱人者厚其禄。民有孝慈者爱敬之,尽力农桑者慰勉之。旌别淑德,表其门闾【闾lǘ:里巷的大门】。平心正节,以法度禁邪伪。所憎者有功必赏,所爱者有罪必罚。存养天下鳏寡孤独,赈赡祸亡之家。其自奉也甚薄,其赋役也甚寡。故万民富乐而无饥寒之色,百姓戴其君如日月,亲其君如父母。”
文王曰:“大哉!贤君之德矣。”
国务
文王问太公曰:“愿闻为国之大务。欲使主尊人安,为之奈何?”
太公曰:“爱民而已。”
文王曰:“爱民奈何?”
太公曰:“利而勿害,成而勿败,生而勿杀,与而勿夺,乐而勿苦,喜而勿怒。”
文王曰:“敢请释其故。”
太公曰:“民不失务则利之,农不失时则成之,省刑罚则生之,薄赋敛【敛:征收赋税】则与之,俭宫室台榭则乐之,吏清不苛扰则喜之,民失其务则害之,农失其时则败之,无罪而罚则杀之,重赋敛则夺之,多营宫室台榭以疲民力则苦之,吏浊苛扰则怒之。故善为国者,驭民如父母之爱子,如兄之爱弟,见其饥寒则为之忧,见其劳苦则为之悲,赏罚如加于身,赋敛如取于己,此爱民之道也。”
大礼
文王问太公曰:“君臣之礼如何?”
太公曰:“为上唯临【居高临下。引申为洞察下情】,为下唯沉【沉:深沉隐伏。引申为谦恭驯服】。临而无远【意为疏远民众】,沉而无隐【隐匿私情,不尽忠诚】。为上唯周,为下唯定。周则【周:周遍,普遍,意指普施恩德;则:意为效法】天也,定则地也。或天或地,大礼乃成。”
文王曰:“主位如何?”
太公曰:“安徐而静,柔节先定。善与而不争,虚心平志,待物以正。”
文王曰:“主听如何?”
太公曰:“勿妄而许,勿逆而拒。许之则失守,拒之则闭塞。高山仰之,不可极也。深渊度之,不可测也。神明之德,正静其极。”
文王曰:“主明如何?”
太公曰:“目贵明,耳贵聪,心贵智。以天下之目视,则无不见也。以天下之耳听,则无不闻也。以天下之心虑,则无不知也。辐辏【辐条内端集中于轴头。辏,同“凑”,会合,聚合】并进,则明不蔽矣。”
明传
文王寝疾,召太公望,太子发【姬发,武王】在侧。曰:“呜呼!天将弃予。周之社稷,将以属汝。今予欲师至道之言,以明传之子孙。”
太公曰:“王何所问?”
文王曰:“先圣之道,其所止,其所起,可得闻乎?”
太公曰:“见善而怠,时至而疑,知非而处,此三者,道之所止也。柔而静,恭而敬,强而弱,忍而刚,此四者,道之所起也。故义胜欲则昌,欲胜义则亡;敬胜怠【敬:不怠惰。怠:懈怠】则吉,怠胜敬则灭。”
六守
文王问太公曰:“君国主民者,其所以失者何也?”
太公曰:“不慎所与也。人君有六守【守,遵守,奉行】、三宝。”
文王曰:“六守何也?”
太公曰:“一曰仁,二曰义,三曰忠,四曰信,五曰勇,六曰谋,是谓六守。”
文王曰:“慎择六守者何?”
太公曰:“富之,而观其无犯。贵之,而观其无骄。付之,而观其无专。使之,而观其无隐。危之,而观其无恐。事之,而观其无穷。富之而不犯者,仁也。贵之而不骄者,义也。付之而不专者,忠也。使之而不隐者,信也。危之而不恐者,勇也。事之而不穷者,谋也。人君无以三宝借人,借人则君失其威。”
文王曰:“敢问三宝。”
太公曰:“大【重视、发展】农、大工、大商,谓之三宝。农一其乡,则谷足。工一其乡,则器足。商一其乡,则货足。三宝各安其处,民乃不虑。无乱其乡,无乱其族。臣无富于君,都无大于国。六守长则君昌,三宝完则国安。”
守土
文王问太公曰:“守土奈何?”
太公曰:“无疏其亲,无怠其众,抚其左右,御其四旁。无借人国柄,借人国柄,则失其权。无掘壑而附丘【引申为不要损下而益上】,无舍本而治末。日中必彗【曝晒】,操刀必割,执斧必伐。日中不彗,是谓失时。操刀不割,失利之期。执斧不伐,贼人将来。涓涓不塞,将为江河。荧荧不救,炎炎奈何。两叶【草木萌芽时的两片嫩叶】不去,将为斧柯。是故人君必从事于富,不富无以为仁,不施无以合亲。疏其亲则害,失其众则败。无借人利器,借人利器,则为人所害而不终于世。”
文王曰:“何谓仁义?”
太公曰:“敬其众,合其亲。敬其众则和,合其亲则喜,是谓仁义之纪。无使人夺汝威,因其明,顺其常。顺者,任之以德;逆者,绝之以力。敬之勿疑,天下和服。”
守国
文王问太公曰:“守国奈何?”
太公曰:“斋,将语君天地之经【常道,通理,一般规律】,四时所生,仁圣之道,民机之情。”
王即斋七日,北面再拜而问之。
太公曰:“天生四时,地生万物。天下有民,仁圣牧【治理,管理】之。故春道生,万物荣;夏道长,万物成;秋道敛,万物盈;冬道藏,万物寻【《武经七书直解》作“静”;隐藏不动的意思】。盈则藏,藏则复起,莫知所终,莫知所始。圣人配之,以为天地经纪。故天下治,仁圣藏;天下乱,仁圣昌。至道其然也。
仁圣之在天地间也,其宝固大矣。因其常而视之,则民安。夫民动而为机,机动而得失争矣。故发之以其阴【发,蕴育,发展。阴,暗中,秘密】,会之以其阳【会,际会、时机。阳,光明正大】,为之先倡,天下和之。极反其常,莫进而争,莫退而让。守国如此,与天下同光。”
上贤
文王问太公曰:“王人者,何上何下?何取何去?何禁何止?”
太公曰:“王人者,上贤,下不肖。取诚信,去诈伪。禁暴乱,止奢侈。故王人者有六贼、七害。”
文王曰:“愿闻其道。”
太公曰:“夫六贼者,
一曰臣有大作宫室池榭,游观倡乐者,伤王之德。
二曰民有不事农桑,任气【负气,任性,意气用事】游侠,犯历法禁,不从吏教者,伤王之化。
三曰臣有结朋党,蔽贤智,障主明者,伤王之权。
四曰士有抗志高节【高傲心志,标榜节操】,以为气势,外交诸侯,不重其主者,伤王之威。
五曰臣有轻爵位,贱有司,羞为上犯难者,伤功臣之劳。
六曰强宗侵夺,凌侮贫弱者,伤庶人之业。
七害者,
一曰无智略权谋,而以重赏尊爵之故,强勇轻战,侥幸于外【外,战场】,王者慎勿使为将。
二曰有名无实,出入异言,掩善扬恶,进退为巧,王者慎勿与谋。
三曰朴其身躬,恶其衣服,语无为以求名,言无欲以求利,此伪人也,王者慎勿近。
四曰奇其冠带,伟其衣服,博闻辩辞,虚论高议,以为容美,穷居静处,而诽时俗,此奸人也,王者慎勿宠
五曰谗佞苟得,以求官爵,果敢轻死,以贪禄秩,不图大事,得利而动,以高谈虚论悦于人主,王者慎勿使。
六曰为雕文刻镂,技巧华饰,而伤农事,王[者]必禁之。
七曰伪方异伎【伎,同技,指医卜星相与养生炼丹之类的技术】巫蛊左道,不祥之言,幻惑良民。
王者必止之。
故民不尽力,非吾民也。士不诚信,非吾士也。臣不忠谏,非吾臣也。吏不平洁爱人,非吾吏也,相不能富国强兵,调和阴阳,以安万乘之主,正群臣,定名实,明赏罚,乐万民,非吾相也。
夫王者之道,如龙首,高居而远望,深视而审听。示其形,隐其情。若天之高,不可极也。若渊之深,不可测也。故可怒而不怒,奸臣乃作;可杀而不杀,大贼乃发;兵势不行,敌国乃强。”
文王曰:“善哉!”
举贤
文王问太公曰:“君务举贤,而不能获其功,世乱愈甚,以至危亡者,何也?”
太公曰:“举贤而不用,是有举贤之名,而无用贤之实也。”
文王曰:“其失安在?”
太公曰:“其失在君好用世俗之所誉,而不得真贤也。”
文王曰:“何如?”
太公曰:“君以世俗之所誉者为贤,以世俗之所毁者为不肖,则多党者进,少党者退。若是则群邪比周【比周:串通勾结,结党营私】而蔽贤,忠臣死于无罪,奸臣以虚誉取爵位。是以世乱愈甚,则国不免于危亡。”
文王曰:“举贤奈何?”
太公曰:“将相分职,而各以官名举人,按名督实。选才考能,令实当其名,名当其实,则得举贤之道也。”
赏罚
文王问太公曰:“赏所以存劝,罚所以示惩。吾欲赏一以劝百,罚一以惩众,为之奈何?”
太公曰:“凡用赏者贵信,用罚者贵必。赏信罚必于耳目之所闻见,则不闻见者莫不阴化【暗中变化,潜移默化】矣。夫诚,畅于天地,通于神明,而况于人乎?”
兵道
武王问太公曰:“兵道何如?”
太公曰:“凡兵之道,莫过于一【事权专一,指挥统一的意思】。一者,能独往独来。黄帝曰:‘一者,阶于道【阶,阶梯,指逐步通向。道,规律,道理】,几于神【几,接近。神,神妙莫测】。’用之在于机,显之在于势,成之在于君。故圣王号兵为凶器,不得已而用之。今商王知存而不知亡,知乐而不知殃。夫存者非存,在于虑亡;乐者非乐,在于虑殃。今王已虑其源,岂忧其流乎?”
武王问曰:“两军相遇,彼不可来,此不可往,各设固备,未敢先发。我欲袭之,不得其利,为之奈何?”
太公曰:“外乱而内整,示饥而实饱,内精而外钝。一合一离,一聚一散。阴其谋,密其机,高其垒,伏其锐士,寂若无声,敌不知我所备。欲其西,袭其东。”
武王曰:“敌知我情,通我谋,为之奈何?”
太公曰:“兵胜之术,密察敌人之机而速乘其利,复疾击其不意。”
Subscribe to:
Posts (Atom)